生活千篇一律,又美得不可方物,尤在疫情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蔓延,使这个春节变得不同寻常,冬天似乎也变得更冷,但有一群人,他(她)们坚定地站在了最前线,为我们筑起了一道墙。这群可爱的医务工作者,把能够拥有的时光都献给了患者,现在仍在向疫情冲锋。他(她)们来自全国各地,来自各个专业,有呼吸专业的、有感染专业的、有护理专业,也有我们口腔专业的。面对疫情,他们逆流而上!小编在这里整理收集了部分口腔人在疫情一线的故事,希望可以通过他们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信心和希望!
送战友 踏征程
2月4日,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派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通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选派38人执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救治任务,以最快时间抵达湖北省武汉市执行医疗救治,口腔颌面外科副护士长吴文华就是其中光荣的一员。
2月4日下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科研楼前进行了简短的出征仪式,口腔颌面外科的医护人员到场送别战友。“作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成员,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疫情面前,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必须挺身而出,迎险而上”吴护士长说道。
“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送别场面仅仅持续了十几分钟,与亲人、同事相拥泪别,太多的不舍与牵挂,都寄托在无言的泪水中。要说吴护士长的难舍,就是11岁上五年级的儿子。“孩子很乖,出发前还说让我不要担心他,多注意休息。正是因为家里的支持,我才能实现梦想,驰援武汉,共赴时艰!”
临别之际,口腔颌面外科景捷主任及苏桂花护士长还在一遍遍嘱咐着,“到了武汉,首先要注意防护!……”一句出发,38位白衣天使在国家危难之时,庄严地履行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踏上征途,祝早日平安归来。
战地玫瑰分外红
收到支援发热门诊通知时,武汉天气阴冷,武汉协和医院口腔护理微信群内却是异常热烈,“护士长,我报名,随时听候医院调派!”、“护士长,我是共产党员,我先上!”、“护士长,我爸爸到现在都还在一线奋战,我也不想退缩!”。作为协和口腔率先派出的支援队伍,护理姐妹们外表柔弱,回答却斩钉截铁。逆风而行,她们是协和口腔当之无愧的铿锵玫瑰!截止2月3日,协和口腔共派出14名护理人员,其中7名在发热门诊,7名在协和医院本部和西院区隔离病房。
“姐,我明天参加一线支援,不要跟爸妈说,免得他们担心”,口腔门诊护士长郑晓丹副主管护师主动请缨,担任发热门诊护士长时,给姐姐发了这样一条短信。她平常身体不太好,报名时瞒着所有家人。“在疾病和死亡面前,我也有犹豫和恐惧,爸爸妈妈八十多岁了,这年是过一个就少一个呀;女儿和先生在国外求学工作,我的考考(女儿)还盼着我去参加她的毕业典礼、我还想亲手给她披上嫁衣。”然而疫情不等人,这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相信考考一定很支持我,为我骄傲!”
在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6岁的护理团队里,郑晓丹护士长被姑娘们亲切的称为“定海神针”。郑护士长有着30年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曾在心血管CCU工作8年,经历过03年非典,消毒隔离急救、心理疏导是她的强项。核酸采样是暴露风险最高的工作,郑护士长总是亲自上阵,经常深夜三四点才回家。“身为护士长,我要冲在前面,为她们排障扫雷、与她们站在一起!”。每天上千患者的近距离接触让医护职业暴露风险极高,随时出现的危重抢救死亡病例,难免让人担惊受怕;遇到不理解的病患朝护士发火、故意咳嗽也心生愤懑;看到大量患者孤苦无依求医无门,也深感无奈。作为团队主心骨,郑护士长除了带领大家做好护理工作外,也注重团队心理辅导,大家相互鼓励打气。“病毒是个欺软怕硬的家伙,我们要团结齐心、阳光乐观,并把这种自信传递给恐慌的患者,医患联合,共同战胜它!”
作为第一批支援人员,口腔门诊护士赵欣茹和公婆、先生一家四口全都奋战在抗疫一线,护士长考虑她刚做完手术,让她暂时休息,她说“家家都有困难,我有两个孩子,没有后顾之忧。人人都能奉献,我也责无旁贷!”陈雪芬在年前因接触疑似病例自行隔离,隔离期满立马主动请缨。上夜班抢救患者,原本凌晨两点半可以下班,硬是抢救到了第二天天明。脱下穿了近12个小时的防护服,浑身拧得出水来,泡得发白发皱的手掌、早已磨破的鼻梁,她坚强得一声也没吭,但谈到公布照片时她却柔软起来,“请不要把照片放出来,我爸爸妈妈看了肯定会受不了。”是啊,她们也还只是一群孩子,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也会有爹心疼娘牵挂啊!
从医之士 力所能及
截至1月29日武汉存济口腔收到请战人员35人,个人请战书8份,此外还有彭衡姝等人联名请战书1份,表示“健康所系,性命所托”,疫情就是命令,请战走向前线。
2月1日13:50彭衡姝再次写请战书,表示作为党员就要冲在前面,战斗在一线。晚8点23分,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存济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护士长彭衡姝,接到奔赴抗疫一线的紧急通知后,与首批抗疫医疗队成员在医院汇合,马上投入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一线战斗中,承担疑似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处置工作。
彭衡姝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存济口腔医院担任颌面外科护士长,42岁的她同时是一名有着14年党龄的党员。她说:“作为一名拥有24年临床工作经历的护士,我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现在碰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以医院为家
我是荆门市第一人民医口腔科护士长陈函宏,现在在抗击疫情的一线。忙碌了一天,看着镜子里面额头及脸上深深的勒痕,犹如90岁老太的我下班啦,回到宿舍用手机记录我第三日抗新冠的所见所闻所感。
昨晚开了紧急会议,按照会议部署今晨很早就到达病区,因今日全体病员将接受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娟头率先奔赴隔离区亲自采样。
下午我们倆再次穿上严实不透气的防护衣进入隔离区,由于是谈冠肺色变的特殊时期,病区内无卫生员无护工,我们倆便充当起了卫生员和护工的角色,既要做隔离区的环境卫生,还要做床单位及基础护理,更要做患者的心理护理。在逐一与患者交谈过程中见到患者不同心理,实在让人揪心,让人心痛,一床老爷子合并老年痴呆被隔离在此;二床大伯因有其他合并症无比痛苦的呻吟着;六床的美女因家人分别被隔离在三个城市的不同医院,她的情绪也是异常不稳定;十七床73岁的老爷子泪眼婆娑;当然也有对我们感激不尽的积极乐观的病人,她们由衷的感激白衣天使的不容易,也有对我们护士大吼大叫的患者。这一切我都能理解,他们被隔离在里面那种内心的恐惧、彷徨、寂寞……我们完全理解,只希望这场瘟疫能早日过去,让她们重见阳光!我们做护士做护工做卫生员都是值得的。在与患者话疗的时间一晃就是几个小时过去了,隔离衣里面的躯体早已湿透,防护镜早已模糊,里面不光是汗水,还有被患者深深触痛的内心。
在这里也呼吁亲人们对家人多一点关心,哪怕一个电话!也希望社会人对我们多一份理解!你们都有机会宅在家,而我们只有以医院为家,望着不能回家的家想家。众志成城,我们再辛苦也值得,相信明天会更好!停诊之后
1月28日(初四),建德市一院鉴于口腔诊疗方式的特殊性,果断决定若非口腔颌面部外伤、颌面部间隙感染等急症,暂停口腔门诊。同时抽调徐小娟、钱丽清两护士增援它区。
以为可以延长假期的口腔科医护人员都感到了一丝轻松,但也就在此时,主任的微信收到了一条消息:“主任新年好!在这特殊时期,如果医院人员调配紧张,我愿接受院里安排”,这是年轻医生徐思源第一时间的主动请愿,在其他同事还没反应过来之时!让人泪湿!是无私,更是一种境界!
1月29日(初五),建德市一院下达紧急通知:11楼进行新冠病毒相关培训,指定口腔医生要参加。预感到有任务,二话没说,在岗、在新安江人员都按时到会。果不其然,第二天一早(1月30日)院部通知:抽调口腔科医生去医院东南两大门给所有进院人员测体温。
科室群刚发出消息:谁先来?有人立即秒回:“我来!”党员唐胜剑医生第一个报名;“我昨天又吐又拉,明天好点我去!”陈曦医生自告奋勇;“我在大同老家,啥时都可以!”万晓佳呼应。秉着就近就快原则主任点将:唐胜剑、韩奇峰立马到位!杨文虎、洪茜正赶在来院的路上:“主任,我们来啦!”。
“真正的一线岗位了,要镇定!”、“早上的同志室外寒冷,要多穿衣服”,细心的钱姐在群里嘱咐。就连节前一天刚当上爸爸的李征刚医生也在家坐不住了,一早就匆匆从偏远的山村赶来。
出征的“战士”离不开贴心的好后勤,护士黄爱珍每天为他们备好防疫物资、温好预防中药,“弟弟妹妹们,这是你们的战服”、“下午回家的别忘了冰箱里的中药,一日两包!”。
上岗的班排好了,除值班人员留守,每天6人,上、下午轮换,主任坐镇调度。
“呼叫组织,我感冒好了,是否可以听从组织分配了?”还在产假的党员医生关丽主动请缨,“你俩个小娃咋办?别来了。”同事们劝阻道,“没关系,有老公在家喂奶粉!”朴实的言语感人肺腑。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有一批年轻勇敢的“战士”冲在疫情一线,在陌生、危险的岗位闪烁着他们的光辉!
我在防疫一线
大年初一本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岳阳市口腔医院的龙琪同志作为家中长孙,正在一人民医院ICU病房照顾着病重的爷爷,新型冠状病毒越发严重,在得知防疫一线需要增援时,主动向医院申请前往防疫一线,在ICU告别了病重的爷爷,他义无反顾的穿上防护衣,参与到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有一种感情,叫“我在防疫一线”
从大年初一开始至今,我们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我来…...“,无论是在岳阳市火车站一线排查,还是在后勤整理病人资料,总能见到龙琪同志不辞辛苦,冲在一线,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下,他仍然做到事事有着落,处处有条理地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用他一颗颗圈圈赤子之心,始终燃烧在疫情一线。
犹记得在正月初七的时候,家中住在ICU的爷爷由于身体每况日下,永远的离开了,然而疫情就是命令,在爷爷走的那一刻,龙琪虽然收到了消息,而他却只能含泪继续工作,不能去见爷爷最后一面,也成了他心中难舍的痛。相信爷爷在天之灵一定能看到疫情的结束,看到孙子的努力和付出。
别怕,我们在你身后
“我们严阵以待,随时听候调遣”
武汉疫情严峻,人人自危,北京陆续也出现了确诊病例,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作为全国最大、全军唯一传染病医院首当其责,承担起了收治此次疫情患者的重点收治工作。在了解到发热门诊和感染病科等众多一线科室医护人员春节全员无休,共同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这一情况后,第五医学中心口腔科李雅彬主任立即带头主动请缨参与战“疫”,积极协调部署科室人员工作,支援一线。仅用了不到20个小时,就实现了科室人员、物资、诊疗等各项工作协调稳进,仅2天就保证了全体请战人员名单确定和人员到岗待命,真正做到了高效、有力配合一线、支援一线。
面对这场硬仗,李雅彬主任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作为一名军人,一名党员,任务所需、使命必达!我们身着军装,披上白衣,这就是责任。我们只有众志成城,不畏生死,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共抗疫情,才能打赢!”
小小胳膊 大大责任
这些天在第五医学中心的每个抗击疫情的一线科室,你都会看到这样2个瘦瘦小小的身影正咬紧牙关在搬运各类防护物资,她在各楼各层中不停的穿梭,从出库核对物品明细,到装车运送,到下送到各个科室,一天往返数趟,从不喊累也无一出错。她们默默地把需要的各类防护用品安安稳稳的的送到一线,让他们有防护衣可穿,有口罩可戴,有鞋套可用,让在战斗的医护人员有足够的保护,那纤细的胳膊爆发出的是无穷的力量,这就是口腔科疫情支援人员——尹峥和成雅云。
尹峥说:“上级目前没有安排我们上一线,我们就要做好每一项后勤工作,让一线人员没有后顾之忧,让他们知道有我们始终在他们身后,做他们最坚强的后盾!”
一个“抛下”孩子的妈妈和一群孩子们的“我愿意”
生活中的她是妻子,是女儿,是妈妈,可疫情时的她只是一个护士。
尽管春节是与她与分隔两地的孩子难得的相聚时光,可她始终没有忘记当初在国旗下的誓言,把患者的健康和人民的需要放在首位。
面对疫情的考验,战友的需要,她主动提出返京奔赴前线,抛下了年幼的孩子,收拾行囊,离开了家。
她是护士肖海波。她从不诉说自己的辛苦和委屈只是眼中含着泪花说“我们科的医护团队非常年轻,他们中很多不过都还是个孩子,最小的也才23岁,都是一样的血肉之躯,都是一样被父母捧在手心的娇娇女,也都会出自本能的害怕 ,可是一穿上那件白大褂,她们就像是有了铠甲,毫不畏惧!报名上前线时的那一声声“我愿意”无比铿锵有力,他们因为无私和责任而高大,我真的为他们骄傲!何况我年纪比她们都要大,更要像姐姐一样护着她们才是。”
明知上了前线要面对的是什么,可大家都在用各种理由陆续请命:
“我是军人,我第一个上”的医生刘佳;
“我有临床经验,我来替同事上,我随时可以回来上班”的护士严利花;
“我是男生,我有力气,我优先”的技师明世亮;
“我就在北京,随时可以到位”的医生孙洁;
“我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请先安排我”的医生杨紧紧;
“我已经工作十年了,经验比大家都丰富”的护士岳婷;
“我虽然现在还是哺乳期,但是组织需要我的时候我肯定可以克服困难”的王红医生;
每一句话都很简单,却又充满力量,直击心房。
所以,战友们,别怕,我们都在你身后!
只要你需要,我们随时赶赴你身边为你撑起一片天!
要相信,没有过不去的冬天也没有到不了的春暖花开!
他们,逆流而上;她们,站在风暴之眼!
(文中人物事迹整理自中华口腔医学会)